顾家这几年是真的有些沉不住气了,原本他们以为自己可以甘守寂寞,等待云开雾散,到时候再大展宏图。但是,他们很快发现,时代不一样了!

    在很多人还在埋头读圣贤书的时候,顾家却是发现,当年被视作杂学的一些学问如今居然变得火热起来。

    某种意义上来说,儒家其实是处在后退状态,当年汉武帝所谓的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其实是儒家将百家压制下去之后,吸收了百家学说中的许多精华,填充到了自个的学说之中。但是,随着百家的逐渐没落,甚至是消亡,儒家愈发妄自尊大起来。这才有了晋朝时候,士人只知道清谈,唯血统门第论,有本事的人反而被压制,不得出头。

    晋朝理所当然地完蛋,儒家在南北朝期间甚至是被佛教道教吊打,如此,才算是反思了一番,又有一批精英诞生了。

    等到宋朝的时候,儒家愈发奇葩起来,口号一个个喊得震天响,但是是非对错不重要,政治立场才重要,前期的时候,大家还算是有点节操,到了后来,那干脆是为了反对而反对,为了打击政敌,搞内斗连割地卖国的事情也干得出来。总之,儒家因为自觉不管是谁当皇帝都离不开他们,已经是膨胀到迅速腐化堕落了!他们已经算不得真儒,而是犬儒。

    到了异族横扫中原的时候,除了少部分人一直抵抗到底,更多得跪得比谁都快,要不是后来蒙元不肯给这些儒生上升的渠道,让他们只能在下九流打滚,他们其实是真的乐意继续捧上头的臭脚丫子,只要肯与他们共天下就行。

    可以说,从儒家一家独大开始,他们的堕落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!

    顾家并非那等妄自尊大之辈,他们如今大多数都没有官身,为了为几十年后铺路,顾家如今就是在默默积蓄力量。这所谓的积蓄力量自然不是躲在自家书房里头研究圣贤书,大家的天资在那里,就算是皓首穷经,也未必真的能培养出一个大儒来。

    因此,他们需要的是关注地方上的情况,保持顾家在地方上的影响力,然后他们就发现,民间的风向出现了微妙的状况。

    原本那些死守着自己的手艺,就算是收了徒弟也得各种考验,到头来还得留一手的匠人如今也开始大肆收徒,自个搞作坊了。

    不搞这个没办法,如果收的学徒只能打下手,那么,他们就有可能因为效率比不上同行然后被挤兑死。这年头大家有钱了,自然就需要消费。那种家庭手工式的作坊已经赶不上潮流,以前的时候,像是寻常的木匠,一般最多就是被人家请上门干活,这才能挣几个钱,那就是辛苦钱。而手艺好一些的,自个搞个小门面,收几个学徒打下手,专门制作拿手的木器,然后自然会有看中他们手艺的人上门订做。

    但是如今,民间对于各种商品的需求量是真的很大,何况,许多作坊也是需求大户,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,总得有东西装才行。别以为这个时代的人不懂什么叫做包装,真要论起过度包装来,古人一点都不逊色,要不然,买椟还珠的事情是哪来的?

    在这样的情况下,你还一个人搞什么慢工出细活,显然就是赶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了。你手艺没好到经常接到权贵人家的定制单子,那等老师傅很多就是权贵人家养着的,本身也算不得什么自由人。民间更多的还是那种手艺还算是纯熟,但是并没有掌握那等高端工艺的匠人,像是他们,高端的轮不上,低端的很多人家就自个做了,做的就是中端,你要是产量和效率上不去,那么,自然也就只能吃人家的残羹剩饭,等到对方都能做到产量过剩的时候,你也就完蛋了!

    民间许多行业都变了风气,所谓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。这种情况下,做老师傅的要是还是对徒弟那般苛刻,徒弟很快就能因为别人的收买跑了,像是那些作坊主也是

    <ter>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》》

    </ter>一样,只要手底下的那些匠人还是自由人,你要是还像从前一般小气,那么,他们自然会另寻出路。因此,某种意义上,资方跟劳方也算是形成了动态的平衡,计件工资这种事情也普及了开来。反正对于那些作坊主来说,只要东西卖得好,那么,他们是绝不会亏本的。

    在听多了见多了民间这些事情之后,顾家就意识到如今的情况出现了变化。一开始的时候,他们大多数搞不清楚,这些变化会对顾家产生什么影响。毕竟,出于对于饿肚子的恐惧,大多数的佃户照旧要租种他们的土地,起码这些对他们做地主并没有什么影响。不过,他们很快发现,族中许多子弟对于读书并不热衷了。

    即便是顾家这样的耕读世家,能考□□名的依旧是少数。秀才三年考两次,每次一府也就百八十个名额,一个县撑死也就是十几个,总不能这十几个都是顾家出来的吧!而顾家的家学一般会有甲乙丙三个班,每个班都有四五十个人,每次参加考试的少的时候有几个,多的时候甚至二三十,这里头能中两三个,已经算得上是大年了。三年一次乡试,顾家本家十年能出一个举人,那简直是可以在自家街面上建牌坊的。

    下面那些族人或许见识不多,但是谁心里头没有一本账呢?

    读书的确是改变命运的机会,但是这个比例其实是很低的,就算是考中了秀才,除非是廪生,顾家才会支持对方继续参加乡试,而寻常的秀才,顾家就算是有所安排,也不过就是在一些产业做个管事,或者干脆就是在蒙学做个先生。只要不出现什么大的变故,衣食无忧问题不大,但是想要发财也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    在这年头,读书人在考□□名之前,差不多都是要脱产的,在这个过程中,就算是族中免了读书的费用,但是,其他还是有一些花销的,唯有那等最优秀的,读书不光是不花钱,族里的奖励还能够让他们对家中有所补贴。问题是,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有几个,一个班级,能够得到奖励的也就是前三,其他的,最多就是混一顿免费的午饭。

    如今呢,许多自觉自家顶多也就是混个老童生的人家,干脆不继续上家学了,蒙学读完之后,就直接送去做学徒。学徒人家包吃包住,也就是前面几个月没收入,往后就能拿工钱,越往后拿得越多,这可比读书来得回报高,回报快!别说什么这些族人目光短浅,毕竟这么多年下来,在家学混到成婚生子,都没能混出什么名堂来的学生多得是,这年头家家户户又不流行独生子女,只有一个儿子,那么自然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学,如今讲究的是多子多福,也没有什么避孕措施,天黑了又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,躺在炕上还能干嘛呢?所以,就算是夭折率比后世高不少,少的人家也有两三个儿子,大的人家有个六七个儿子也不是什么稀罕事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谁家能够容忍家里有个兄弟不做事,专门脱产读书呢?所以,正常情况下,要是一直考不上甲班,那么,最多读到十八九岁,也只能老老实实回家,要么在家继续读书,要么就是自谋生路。除了识字,没有功名,在顾家,这样的人不少,族里头怎么可能给这些识字的族人安排什么前程。对于很多人家来说,读了多年的书,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其实更多一些。